在跟家人相处的时候,宝宝乐观开朗,有说有笑。但是一到了陌生的环境,或是见到了陌生人,宝宝就会出现退缩,变得害羞胆小,不爱开口,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。有些宝宝喜欢到户外去活动,接触新朋友,但是有些宝宝宁可自己一个待在家里玩,也不愿意出去跟别人交往。这种行为,就称之为“退缩”。
宝宝会变得害羞胆小,退缩畏怯,跟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。
宝宝会产生退缩行为,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是主要的原因
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宝宝,什么事情都不让宝宝做,不愿意宝宝受一丁点的委屈。宝宝的生活都由父母安排好,只要吃饱喝足就可以了。就算是把宝宝带到户外,家长也会随时盯着宝宝,就怕一不留神宝宝就磕了或者摔了。
这种教育方面表面上看是为了宝宝好,其实是剥夺了宝宝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机会。时间长了,宝宝就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性,认为只有待在父母身边才是最安全的,变得畏畏缩缩,除了家人以外,就不敢跟别人交往。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,宝宝只会变得越来越孤僻,到最后产生性格障碍。
还有些家长,不懂得如何教育宝宝,也没有了解宝宝在想什么,常常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宝宝、责怪宝宝。比如说,宝宝看见遥控器很好玩,就把电池盖掀下来,电池啊什么的都抠出来。而在家长的眼里,这就是一种破坏的行为,逮着了就是一顿责骂。又比如说,宝宝想要帮妈妈洗碗,但是手一滑,碗掉到地上摔碎了。家长没有弄清楚宝宝的本意,就批评、埋怨宝宝。还有些家长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宝宝跟别人家的宝宝做对比,如果宝宝不如人,就会对宝宝摆出臭脸,让宝宝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,使宝宝变得越来越自卑而不敢接触他人。这些错误的教养方式都会让宝宝产生退缩的心理,变得畏手畏脚,不敢想也不敢做,追根究底,家长要负绝大多数的责任。
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部是独生子女居多,宝宝的生活环境也比较单一,没有什么玩伴
在生活中,宝宝只要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处愉快就可以了。除了对家长提出要求,或者撒娇之外,宝宝没有机会跟别人起争执,更谈不上跟别人有什么交往机会了。因此,如果不是家长刻意将宝宝带出门去接触外人,宝宝基本就是守着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。
很多宝宝在家里都是“小皇帝”或“小公主”,说一就没有人敢说二。但是当他们到了外面,就没有人像家人那么“听话”了。而宝宝又没有什么实际的交往经验,等到受了多次挫折之后,就会变得自卑、孤僻、胆小,继而产生退缩的行为。
宝宝的退缩行为会影响宝宝对外界的探索,就算宝宝有好奇心,也没有胆量去尝试。如果家长不转变宝宝的这种畏怯心理,还会影响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。那么,如何避免宝宝产生这种“退缩行为”呢?如果宝宝产生了“退缩行为”,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?
放手让宝宝自己去探索,多给宝宝提供锻炼的机会
宝宝在接触和探索外界事物的时候,当然是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帮助的。但是很多家长却将这种引导理解成为了“代办”,不管什么事情都帮宝宝做好,宝宝时刻都处在“象牙塔”里面。
到了学习自己吃饭的年龄,看到宝宝不小心将饭菜洒到桌子上,或者吃了很久也没吃完,妈妈就会干脆夺过饭碗来喂宝宝吃。早上起来,家长赶着去上班,又要送宝宝去托儿所,宝宝想要学习自己动手洗脸刷牙,看到宝宝牙膏弄到衣服上,水溅得到处都是,家长又会给宝宝“代劳”。
很多家长都觉得,宝宝大了,自然就会了。现在让他自己来,只会浪费时间,还不如我来帮他做。殊不知,不管是什么事情,都有一个学习和练习的过程。并不是说宝宝长大了自然就会了,只有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经过自己不断尝试才能慢慢学会。如果家长总是这样剥夺宝宝的学习机会,就会让宝宝逐渐养成懒惰的习惯,慢慢失去学习的欲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。
宝宝之所以会“退缩”,正是因为父母的“前进”。父母往前一步,宝宝就会后退一步。他们会失去主动学习和主动交往的意识,变得没有自主能力。在与人相处的时候,碰到一丁点困难就想逃避,就想退回自己的蜗牛壳里,永远学不会成长。
因此,在日常的生活当中,家长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宝宝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中国的教育方式就是要爱护、要疼宠。但是这种疼宠真的对宝宝好吗?其实,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借鉴一下外国的教育方式。比如美国人在教养宝宝的时候,就会让宝宝从小就自己住在单独的房问里,让宝宝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。这样既锻炼了宝宝的动手能力,又让宝宝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,让宝宝知道自己是“有用”的,从而避免“退缩”行为的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