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胎教的理论和提及胎教的著述已经在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,公元前100年的《大戴秘礼》和《烈女传》两书里就已经提到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到胎宝宝,强调准妈妈要注意言行举止和饮食起居。
在《列女传》中明确记载了周文王的母亲王妃太任的“贤行胎教法”:“太任之性,端懿诚庄,维德之行。及其有身,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,口不出傲言,能以胎教子,而生文王”。
相传孟子的母亲是这样来胎教的,“吾怀孕是子,席不正不坐,割不正不食,胎教之也。”传说中后稷的母亲也是十分重视胎教,在整个孕期都保持着“性情恬静,为人和善,喜好稼穑,常涉足郊野,观赏植物,细听虫呜,迩云遐思,背风而倚。”可以说我国是对胎教认识和实践较早的国家,古代帝王皇室极其重视胎教,他们将胎教的方法写于玉板上,藏于金柜中以作为对后世的训导。
早在马王堆帛书《胎产书》巾就有“内象成子”的论述。西汉韩婴在《韩诗外传》中说,孕妇应做到“席不正不坐,割不正不食,胎教之也。”东汉王充在《论衡·命义篇》中亦写道:“性命有本,有胎教之法,子在身时,席不正不坐,割不正不食,非正色目不视,非正声耳不听;及长,置以贤师良傅,教君陌父子之道,贤不肖在此时矣。
受气时,母不谨慎,心妄虑邪,则子长大,狂悖不善。”可见他们都强调孕妇的思想情志和视听言行等,对胎儿的发育都是有重大影响的。《医心方》的《求子篇》对胎教亦有具体明确的论述。“凡女子怀孕之后,须行善事,勿视恶色,勿听恶语,省淫欲,勿咒诅,勿骂詈,勿惊恐,勿劳倦,勿妄语,勿忧愁,勿食生冷醋滑热食,勿乘车马,勿登,勿临深,勿下,勿急行,勿服饵,勿针灸。皆须端心正念,常听经书,遂令男女如是,聪明智慧,忠真贞良,所谓胎教者也。书中还建议:“弹琴瑟,调心神,和情性,节嗜欲,庶事清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