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语言发展一般都经过发音、理解、表达三个阶段。孩子从开始发音,学说一个词到会说一句话的过程中,应结合每一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培养。
出生第一年是婴儿学说话的准备期。婴儿反复地自我发音,接近一岁时逐步能听懂某些词意,开始模仿最容易发音的几个词,最先学会的词是“妈妈”,这几乎是世界上大多数的婴儿开始说的第一个词。这时期,父母应尽量逗引孩子练习发音,用说、看、摸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孩子模仿发音。如模仿“饼饼”的词音时,可以一边教说,一边拿出饼干给他看,还让他用手去拿饼干吃。使他懂得词意,为后阶段学说话打下基础。
一岁到一岁半是“被动的”言语活动期,其特点是听得多、说得少;理解多、表达少。孩子的语言是:以词代句、一词多意、重叠发音、以音代词、伴以动作和表情。如说“妈妈”这个词,是代表一句话,可能是“我要妈妈抱”,也可能是“妈妈不要走”,或是“妈妈给我玩具”。妈妈这个词代表一句话,有多种不同的意义。有些词发音太难,孩子常常以音代词,重叠发音。如以“嘟嘟”声代表汽车。“喵喵”声代表猫,“嘎嘎”声代表鸭子。由于孩子掌握的词少,常以动作来补充语言的不足。如要戴帽子出去玩,就说“帽帽”,并拍拍头,指着大门。这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一般能掌握100个词左右,但每个孩子说出的词多少不一,差距很大,多者可达2000个词左右,少者只能说几个词。孩子说话少,并不都县语言发展落后,而是这些孩子开口晚,但他能将听到的话都储存在大脑里,以后会突然开口,非常爱说话,词汇增加很快,甚至在短时期超过一些讲话早、说话多的孩子。孩子运用的词一般都是名词,只有少量动词。
父母在孩子开口学单词并积极理解语言的时期,应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交谈,让他多听、多看、多理解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名称,如衣、裤、菜、饭、奶、蛋、花、树等;理解各种动作,如坐、走、抱、拿、吃、玩等。理解父母对他的要求,如张嘴吃饭,坐盆小便,摔跤爬起来等,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成人发音,运用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。这时要用实物、玩具、图片来启发孩子学语。
一岁半到二岁是从“被动”转向“主动”的言语活动期,孩子非常爱说话,整天叽叽喳喳说个不停,表现得积极主动。这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学会说简单句,一般由3至5个词组成。语句结构多为名词和动词,由主语与谓语组成,如说“妈妈上班”、“宝宝吃饭”。有时语句不完整,句子只有谓语和宾语,没有主语。如说“买糖糖”,“没有娃娃”,意思是“妈妈买糖”、“这里没有娃娃”。有时句子前后颠倒,如说“饼饼没有”,意思是“我没有饼干了”。有时“偷工减料”省去句中的词。如说“宝宝车车去”,意思是“宝宝坐车子去”,省去“坐”字。在接近两岁时,孩子语句中出现了少量的复合句。如“妈妈给我笔,明明画画”,“下雨了,宝宝不出去”,这时语句中增加了少量的副词、形容词和代词。
这时期,孩子学语言积极性很高,对认识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烈,父母应因势诱导,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已学会的词句以外,还可以为孩子讲故事、朗诵儿歌、看图讲述,在游戏中做对话表演,培养孩子用已掌握的简单句讲述自己的印象,说出故事、儿歌、图片中的简单的事物。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和社会环境,让孩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启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,鼓励孩子说话。
此外父母应为孩子学语言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,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,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发音正确,口齿清楚,语句完整,语法合理,使孩子易懂、易模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