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总是回避竞争,似乎有自卑倾向。我问他:“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?”他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。我想知道宝宝的自卑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?有什么诱因呢?在具体的教育中,又该注意些什么呢?
回避竞争是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之一,但是,并不能仅凭此一点就判断宝宝有自卑倾向。
自卑的表现是一组心理状态的集合,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、品质评价过低,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,诸如害羞、不安、内疚、忧郁、失望等。
宝宝对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,依赖于爸爸妈妈,老师和周围人的评价,部分来自于自身行为的成败体验。
可供参考的建议是:爸爸妈妈对宝宝的行为和能力应有合理的期望值,善于鼓励宝宝,注意表扬宝宝的时候,要具体,不能太空泛,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,让宝宝清楚地了解自己哪些具体行为受到了爸爸妈妈赞赏,下次他就会有意识地重复这一积极行为,越做越好。
要以期待和欣赏的态度看待宝宝的成长,不急躁、不包办代替,给宝宝一定的自主权,与宝宝有关的事情可以听听宝宝的意见,让他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。
鼓励宝宝尝试,不嘲笑和指责宝宝的失败,更看重宝宝努力的过程,而不是最终的结果。总之,爸爸妈妈的信任和鼓励对帮助宝宝建立自信是最重要的。
从另一个角度讲,对宝宝“自卑倾向”比较敏感的爸爸妈妈有时是因为自己受到过自卑心态的困扰,不希望宝宝重蹈覆辙。所以,爸爸妈妈需要察觉到自我的真实心态,才能正确解读宝宝的行为,不要把爸爸妈妈对“自卑”的恐惧投射到宝宝身上,这样容易夸大事实。多从积极角度去看待宝宝的表现,也许宝宝只不过是还没有做好竞争的准备而已。
与其把这种心态当做“自卑倾向”去消灭,不如因势去培育宝宝的自信根基。
增长自信的同时,自卑自然会减少。我发现有很多爸爸妈妈担心宝宝自卑,这在现代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可以理解。但是,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,人有自卑感是完全正常的,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。
它是人格发展的动力。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,因此,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基本处境。心理学研究认为,适度的焦虑和压力对人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。即使是自信,也有个度的问题,自信过头了也不是好事。所以,凡事有利有弊,利弊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,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对待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