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首页 > 母婴保健 > 宝宝综合病 > 正文

新生儿鹅口疮

作者: 2013-04-07 11:41:36 |来源: | 作者:管理员 |

新生儿鹅口疮

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,又称口腔念珠菌病,多见于周岁内的婴儿或新生儿。

症状

多发生在口腔内舌、颊和软腭处,主要表现为牙龈、颊黏膜或口唇内侧等处出现乳白色奶块样的膜样物,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分布。

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,周围无炎症反应,形似奶块无痛。

严重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,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、食欲下降、哭闹、哺乳困难,部分患儿伴有低烧的症状。

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,可波及咽喉、气管或肠道黏膜,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,出现呼吸、吞咽困难,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从而影响终身免疫功能,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,造成败血症。病因

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,乳母乳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,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。或见于腹泻、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。

准妈妈产道有念珠菌感染,宝宝出生时通过产道,接触妈妈阴道附近的念珠菌而感染。

妈妈压力过大甚至生病导致抵抗力下降,导致念珠菌增多,增加感染几率。

宝宝的身体抵抗力还很低,新生宝宝的口腔黏膜娇嫩,如果有擦损现象,会使病菌侵入宝宝的伤口继发感染。

妈妈的乳头不洁或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导致感染。

宝宝喝完奶后口腔清洁不干净,存留在宝宝口腔内的奶汁因长时间变质导致病菌滋生。

消毒工作不到位,宝宝的毛巾、奶瓶、奶嘴、尿布、玩具等没有及时清洁和消毒,成为病菌的传播源。

带菌的医护人员或卫生条件不达标的育婴室,都有可能造成宝宝感染致病菌。

长期、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、类固醇药物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,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,引起鹅口疮。

预防和护理

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,在宝宝每次喝完奶之后或起床后、就寝前,以干净的纱布沾水,轻轻擦拭口腔内壁及牙床。

注意饮食卫生,要保持食品和餐具的清洁,使用后用碱水清洗,煮沸消毒。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,母亲应先洗手,清洁乳头。

宝宝的玩具、毛巾、奶瓶、奶嘴、尿布要及时清洗消毒,防止感染。

当发现宝宝口腔内有类似奶瓣的斑块时,不要随便揩洗,以免黏膜损伤引起细菌感染。在确诊宝宝患有鹅口疮后,爸爸妈妈可以用消毒药棉蘸2%的小苏打水擦洗口腔,擦洗的时候动作要轻,再用1%龙胆紫涂在患处,每天1~2次。还可以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,涂搽在创面上,每4小时用药一次,疗效显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