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家长认为告诉孩子实情太残忍,或者认为孩子会无法接受,并且多数人认为这种想法是合理的,但是从心理角度看,持此观点的家长都存在一个认知上的误区,就是把“告诉孩子病情”直接与负面情绪联系起来。
其实,二者没有必然关联,真正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你自己的想法而已。家长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对固定事物的看法强加给了孩子,于是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——“告诉孩子他的病情太残忍”。这句话反映出了家长的情绪体验,而非孩子的感受。
我们跳出原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,抛弃掉所有曾经看到的、听到的以及多年积累起来的常识和所谓的“经验”,这样就能更清楚看到事情原本的样子。很多家长恍然大悟,原来告诉孩子实情并不一定会带给孩子伤害,关键在于如何表述这件事。就像同样一件事情经不同人转述,就会得到不同版本是一个道理。
心理学曾有过这样一个实验,就是把6个形容词好坏各3个,用它们去描述一件事物,这些形容词的排列顺序对于人们的感受起了很大作用。例如形容一个人“聪明、勤奋、勇敢、自我、冷漠、吝啬”,再如“吝啬、冷漠、自我、勤奋、勇敢、聪明”,我们可能对前者印象要好一些,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,6个形容词只是顺序发生了变化。这并不是我们的猜想,而是有心理原理支撑的,可见说话的技巧很重要,如何跟孩子说,什么态度说,比说的内容更关键。同一件事物当加入家长自己的情感解读出来,就能投射出来家长对待疾病的态度,积极的还是消极的,乐观的还是悲观的。而完全不同的解读直接作用于我们躺在病榻上的孩子,所以想要孩子积极、乐观、坚强地面对疾病,战胜疾病,家长要先做到战胜自己的负性情绪,正确认识自己原有的错误认知,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考验。